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,强调了源头治理的原则,要求增强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的科学性、系统性和协调性,加强城市规划、建设实施情况的评估和反馈。建设张北柔性直流工程,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,实现工程建设的科学、系统、智能化管理,达到“数据一个库、监管一张网、管理一条线”的信息化管理目标。
建筑业在我国是一个传统的产业。我国虽然是建筑大国,然而生产管理方式粗放(经验型)、生产效率较低、重质量轻安全、建筑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、继续教育留于形式、现场人、机、料等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。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大规模推进,建筑产业高消耗、高风险、高投入、低收益的问题日益突出。
“智慧工地”系统借助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,客观分析施工场域的进度、安全、质量及风险的特征和规律,将虚拟的业务系统与真实世界的场景、时间、人、物信息深度融合,实现和谐的施工管控服务。
“智慧工地”系统实现施工现场全员的劳务实名制及进出的精准管控,实现施工现场机具、设备、物资材料的全要素数据监测,实现了采集数据、进出数据与施工业务数据的全面融合,实现了施工现场全方位的实时可视化管控,构建一体化监控指挥平台;实现施工现场全过程的大数据分析展示,形成智慧工地的数据资产。
全面提升工程管控能力
实现标准化管理要求
实现项目管理方式的集成
有效提高工作效率
实现强化防灾减灾
与事故预警管理
延伸管理深度
加强现场管控
加强数据统计分析
提高决策科学化程度
提升经济效益
减少基建项目投资成本
神经网络是赋予工地“智慧”的先决条件和物理载体。利用太阳能无线微基站技术,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;利用非接触式近场传感技术,实现人员、机械的站内精准定位,共同构筑起智慧工地的神经网络系统,能够对工程的全要素进行远程管理、智能分析和在线诊断。将工程现场各项建设活动数据进行分析研判,运用大数据云服务技术,可以实时生成人员热力分析图、资源投入趋势图、位置行为分析图等。
目前古泉换流站全站陆续2000余人佩戴智能工牌,采集器采集的原始数据量达到3366万多条,经过系统对原始数据的处理、整合、转化成实际业务相关的采集点数据110万条,进出站汇总数据2.3万多条,进出站明细数据7万条。大型机具GPS采集数据2万多条,形成活动轨迹数据1万条。从中电建协《电力标准大数据系统》6000余册书籍提取依据并累积提出问题、亮点数据及照片依据近千条。甲供物资数据记录达到几万多条,累积上传验收等过程照片达到1500多张,甚至个别其他数据达到了T级别,有效的形成了工程的数据资产。
通过工程现场的实际应用,施工现场取得了良好效果,系统设计完全满足预定设计要求,为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全景,通过无人机航拍、相机地拍,把三维图片模拟合成真实物体的三维效果的地图,浏览者可以拖拽地图对施工现场全方位全角度浏览。
BIM,展示现场数字化三维设计、数字化施工,实现设计过程数字化、可视化管理。展示大件运输模拟、大跨度钢结构吊装模拟、大型设备安装、检修模拟等多种数字化模型。
照片墙:展示施工现场的问题、亮点的现场照片;照片自动轮播,便于用户了解现场的施工建设情况。
视频监控:在现场安装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,系统以多窗口形式展示拍摄的监控动态视频,严格把控关键节点施工质量,留存隐蔽工程施工视频信息。
语音导览系统:在现场各区域粘贴二维码,扫描二维码,收听声情并茂的语音讲解,了解建设情况,体会施工规范,品味建设工艺,享受建设者智慧。
样板引路将建设各阶段的工程信息进行整合与互联,实现进场人员、机具、设备、材料、施工方案等的采集和存储。
通过系统设置、人员管理、车辆管理、机具管理、物资管理、日常巡检、知识库管理、系统管理实现对“人机料法环”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全面管理,实现对基本信息的设置和服务配置,满足安全质量、风险、进度等管理要求,为展示端和移动端的提供保障。
"智慧工地"APP,借助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,客观分析施工场域的进度、安全、质量及风险的特征和规律,将虚拟的业务系统与真实世界的场景、时间、人、物信息深度融合,实现和谐的施工管控服务,用户可在任意时间和任意位置,实时了解工程现场状况.
"智慧工地"APP主要从 “动态”、“业务”、“监测”、“人员”、“我的”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展示。
动态
业务
监测
人员
我的